中国古代附属国的战争和平历史,说明了什么。先看一看,
越南的历史:
中国的统治者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统治。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政权的直接管辖。 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和中国以顺化为界。1190年-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後复国。 公元939年,吴权自中国五代南汉政权独立,建立吴朝,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受到中国宋太祖册为交趾郡王,建大瞿越国,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正式独立。980年,黎恒建立前黎朝。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1225年,陈日煚建立陈朝。1407-1428年,中国明成祖派兵灭越南,进行直接统治。1428年,黎利击退明军,自立为帝,建立後黎朝,1471年,灭占婆。1527年,後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後1592年後黎朝复辟,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灭水真腊(今湄公河三角洲)。1771年,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先後灭阮、郑,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受中国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越南国家。
老挝的历史:
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4世纪建立澜沧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
《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记载:原始的泰族人不是中国人,中国历史把他们称为南蛮。中国人在《三国志》中记载,武帝派了一个有名的将军孔明即诸葛亮去征服云南的六个泰族王国即南诏,南诏是南方之国的意思。在六个诏主中有一个叫孟获,泰族历史上称之为崩黑,他是阿育王的后裔。他同他的弟弟孟优一起组织了一次非常顽强的战斗,而不肯投降诸葛亮。他被打败了七次,每次诸葛亮都放他回去,让他重整军马再决胜负,经过七大战役之后他才认输,表示对中国当局的臣服。可中国人还让他当藩王。孟获同志着大理以南的领土白子。在一次战役中,正当他的军营被中国人包围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他听见有人发笑。发笑的正是他的妻子祝融夫人。他的妻子率领军队擒获了中国的两个将军。中国人用了一个计谋终于把祝融夫人捉到了。祝融夫人和中国的两个将军交换,被放了回来。这充分说明了,泰族的妇女甚至在古代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就已经表现得十分英勇。然而,要抗击占压倒优势的五十万中国大军是徒劳的。孟获之所以能坚持打完七大战役,靠的是天险和决心。《三国演义》一书详尽地记载了这些著名战役的情节。
坤博隆(中国人称为皮罗阁)帝国幅员辽阔,当他在世的时候,帝国是统一的,他和坤洛(中国人称为阁罗凤)都是南诏伟大的国王。这位坤博隆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南诏国王。他统一了南诏王国。他刚即位的时候,这个王国分成了六个侯地。他的国家屡次遭到中国人的侵略,但是他总是把中国人打败,并且乘胜追击到他们的心脏地区。阁罗凤继承坤博隆,他也乘胜追击,据说在历次战役中,他杀死的中国人达两百万之多。
泰国历史 泰国目前之地方,于几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并不是泰族。据一般的了解,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而于公元第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曼清发现许多古老的遗迹,证明泰国的文化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期。史前正确的资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为泰国的风俗和残存的文化一直在变动,而且很少记载下来,尤其在第十八世纪,由于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毁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纪末,泰国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国王---孟莱大帝,就在目前泰国北部的清莱与清迈一带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当时所兴建的庙宇显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泰国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外,孟族、高棉族对泰国的影响也不少。
泰国最大的民族是泰族,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己够自给自足,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相当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终被邻国吴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过,这段入侵时间并不长,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胜仗,从高棉人手中夺回素可泰城,并建立起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当时,泰国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年号,以表明新时期的开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为兰甘杏大帝,他被泰国人尊称为“泰国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将国内通行的真腊(即高棉)文字,改创成泰国自己的文字,约在1283年,泰文开始在全国流行。
兰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团结各族,以平等方式对待泰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高棉、马来人和华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并派信徒至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佛经,让他们回国后宣扬小乘佛教教义。
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国泰民安,其势力开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扩展。到公元十四世纪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势力,己经影响整个马来半岛和老挝(即寮国)一带。
兰甘杏去世后,强盛一时的王朝逐渐衰弱下去。此时,泰国东部的一股泰族势力,正在日益壮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区。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玛铁菩提,结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汇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华人称之为大城),并立号为王,这就是后来的大城王朝。
拉玛铁菩提称王后,立即展开外交和军事攻势,有意占领整个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国才能,为大城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维持了四百多年,经历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纪末,绕非洲好望角至东方之航线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前往泰国通商。首先到来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占领了马六甲一带后,于1512年抵达大城,从此,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亦相继而来,企图在泰国这块富饶土地上获得利益。
此外,泰国与邻国缅甸在这一时期经常发生冲突,持续了一段很长时间。
1767年,缅军再次攻入大城,城内的王宫、佛寺、民房和艺术宝藏均被摧毁。昔日的辉煌殿阁,如今只存残垣断壁,荒草遍地,仅供游人凭吊而己。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后,缅军仍留下士兵驻守,以镇压泰国人的反抗。但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却崛起了一支抗缅部队,这支部队的主将原是大城王朝的将领郑信(在中国史书称郑昭)。郑信是华人后裔,其父郑镛原籍广东澄海,由于家贫才往泰国谋生,并与一泰族女子结婚,于1743年诞下郑信。
郑信当日在大城被侵时,率领随从逃出大城,于泰国东南的罗勇府建立基地,组织力量,半年后部队分乘战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继而乘胜追击,到大城与缅军展开血战,最后络于收复沦陷的大城。
郑信进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决定迁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国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并削减了据地称雄的其势力,收复失地,统一泰国。
然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又再次出现。郑信在政后期传说因妃嫔争宠而精神错乱,并于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杀。另一说称郑信被乱党困于宫中,后死在囚中,时为四十八岁,吞武里王朝就此覆灭,为时只有十五年。
后人为纪念郑王的丰功伟绩,特在吞武里区域内建立郑王庙,并在大罗斗圈广场中央为郑信塑造了一座纪念碑,碑上耸立着郑信的骑马戎装铜像,策马挥剑,极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郑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并封锁附近公路,举行两昼夜的文娱活动。
柬埔寨歷史
公元一世紀,柬埔寨當時稱為扶南。公元7世,北方崛起的真臘兼併扶南,建立真臘王朝。
真臘王朝存在9個多世紀,共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真臘、吳哥王朝和晚期真臘。 其中從9世紀到15世紀初葉的吳哥王朝,是真臘歷史上的極盛時期。16世紀末,真臘改為柬埔寨。 此至19世紀中,柬埔寨處於完全衰落期。 成為暹邏(泰國)及越南屬國。
以上的历史事实都是来源于网站上的资料。在这里就不去追究历史的真相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仍将会从中看到,在这些所谓的中国附属国家中,古代的时候曾经有互相之间的战争,统治和反统治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你占领了我的土地,后来我又把它夺换回来的情况。这就是附属国之间的战争,及中国与附属国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得国土的疆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在哪个时候是变化。和平或战争随时都会发生,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状态也不停地从战争到和平共处,再由和平到战争。战争是统治集团的事,人们在居住地所属的国家提出号召的鼓舞下,以及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战争,这些战争的结果就是战胜国的疆土扩大,战败国的疆土缩小。所以从现代角度来说,所谓边界线领土之争及其引用的依据都可能有道理,也都可能没有道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应当有自己清醒认识,要学会动动脑,多想想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