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007

壮语的用处

壮族的语言并不是如同常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没有用处的。事实上,广西的的地理位置能够证明壮族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当前,广西南宁市被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经济圈中心,每年都要举行有东盟十六国参加的经济与贸易博览交流会和国家首脑的高峰会议,人们在大谈特谈经济博览会时,请不要忘记东盟十六国中有老挝、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国家,他们有的少数民族就是使用壮语作为语言,就算是他们的本国摴飻也含有壮族的语言成分或者单词的词汇,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词汇,同时使用他们当地的发音,这对于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会有很大的便利。可惜的是,作为壮民族人口最多的居住地,我们却把壮族语言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少数语言,这带来了许多人不会说这一个能够方便我们以外国人交流的工具,特别是当壮族语言的电台及电视广播在我们广大听众及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以后,很难想象这个本来有利于我们扩大与国外的同行进行经济及贸易交流的工具,就这样丢失了。

不要以为广西壮族的语言是没有用处的语言。事实上,这是由于我们把眼光只放在国内,在要求普及普通话的今天,它是没有多少用处。当它作为国际语言和作为研究语言,它将是有很多的用途。只是由于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这个有非常好用途的语言没有得到普及和提高,没有用好它,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

在这里我们应该呼吁,把壮族研究范围扩大,把壮族语言的使用及其影响范围扩大,在壮族人群中培养、甚至普及东南亚语言种类的人才,你想这种作用和影响将是多么的大。这将减少培养东南亚语言种类人才的费用,同时提高壮族人的就业,让更多的人利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进行对外贸易的工作。这对于国家的对外贸易及外交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放弃了壮族语言的教育及其普及工作,这等于放弃了自己的长处,放弃了珍惜资源。我们要象抢救珍稀保护动物一样地抢救我们的民族语言,当它使用的人越少,我们就越是要尽量的抢救它,这不是我们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就是看一看与广西临近的国家,我们需要壮族语言。把眼光延伸,即要想一想我们壮族的历史,未来的研究也需要使用这种壮族本身才有的语言。

广西在隋朝时期地图中的位置


广西地区比越南北部地区更晚被隋朝纳入版图。

广西在唐朝时期地图中的位置


唐朝广西也没有完全在唐朝版图内。


广西在古代三国时期地图中的位置


三国时期广西的地方是在吴国统治与反统治的反复之中。
哪时的越南较广西地区更先被中原吴国统治。

汉代壮民的战争与迁移


公元前207年,秦末,秦朝的一位官吏赵陀,占领了南海、桂林和象三个郡,建立了南越(粤)国,自称王。赵陀称王,对于北朝来说,只是中国封建集团内部的一支割据势力。称王不久,赵陀又重新归服汉朝(那时在中国,汉朝已经代替了秦朝)。史书上称赵陀的南越国为西汉南越国。
详见:
http://gznywm.yahtour.com/index_1_2.htm
南越国是秦朝末年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刘邦消灭楚项集团之后,派客卿陆贾携带绿绶金玺(王印)到番禺(今广州),说服赵佗接受皇帝给他的同一封号——南越王,名义上臣服了汉朝廷,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的政治局面。
建立了南越国后,赵伦曾多次发兵,妄图吞并瓯雒国。赵陀的军队曾攻打到仙游山(今越南的河北省仙山)和武宁(越南的河北省桂武)地区,但全部被击溃。
从西汉到东汉中原的地图在南方没有明显的扩大,说明当时汉朝受到南部原住民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是有组织的,有统一的战争机器,这种机器只能是一个国家机器。当然,当时的国家无所谓边界,也无原格的划分,对于平民百姓也是可能自由来往的。也就是历史学家不认为南部有国家的记载的原因之一。

秦朝壮民的战争与迁移


秦朝军队侵占了长江以南各族人民的一些领土,设立了闽中(福建)、南海(广东)、桂林(广西北部)和象(广西西部和贵州南部)等郡(公元前214年)。但是,当秦朝军队越深入到越族地区,它就越遭到瓯越和雒越人民的英勇抵抗。瓯雒人和其他各族人民暂时撤退到深山密林中去。他们组织抗战力量,推选杰出的人材做将领,趁夜晚伏击秦军。越族人坚持长期抗战达十年之久。消灭秦军十余万。秦军的主将屠睢也被击毙。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道:“当是时,秦案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路,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公元前209年),天下大叛。”(《史记》卷112)。

2/08/2007

从历史地图及资料看古代壮人(百越)的迁移路线(秦朝)

历史上公认的史料记载并被国人的历史学家们考察证实并没有争议的是:
秦朝统一了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就派遣五十万大军侵略(夺取)南方。秦朝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这次对原本不属于秦朝(中原诸国)国土的夺取是南方百越原住民的一次大规模土地扩张的战争。请看下图:


许多书记载上有不同的版本,不管哪个版本都没有把百越人当作国家或有国家形态的民族,但无法抹杀的是秦朝军队受到的激烈地抵抗。有人组织对抗入侵这本身说明当时百越之地并非无组织的流民或氏族,当时没有一个氏族能抵抗50万秦军。
福建地方志,广州、香港地名的发音均能看出当年的历史影子。壮语地名说明当年哪一带有壮民生活。
另外,当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国南方曾兴起两个强盛的族“集团”,一个是“百越”,一个是“百濮”。由于它们支系多,分布广,非一隅一事所能概括,故以“百”冠之。百濮族在川、滇、黔,百越在两广及苏皖。濮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族人曾撒布于江汉流域至南方丝路的滇缅沿线的数千里地面,披荆斩棘,垦殖农田园林,在古先民中是个勤劳的农业民族。
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南地区就存在着羌、濮、越三大族群,这些古老的族群经历时代的变迁,不断迁徙分化融合,又同时参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变迁,不断接受多个其他族群的融入,就造就了今天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资源,于是和广西有主体民族不同的是,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云南的壮、傣、水、布依、布朗、德昂、佤、彝、白、怒、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基诺、独龙18个民族即是由上述三大部落群演化而来。